毫無疑問,在現階段,房子是最熱的話題,甚至于你在任何一個場合與人提起,都能迅速引起共鳴。瘋狂的房價顯然已經觸及政府的底線。由此,一場史無前例的房地產市場調控戰役正在全面打響。當大多數人還在探討哪種政策更為有效之際,我們或許可以以一個會計人的視角,詮釋房價上漲的源動力,以及基于此種推斷之上的解決之道。 1.收益的放大效應 房價為什么如此瘋狂?有人歸咎于地方土地財政,有人歸咎于中國的人口眾多和中國人對房子的過分執著,有人歸咎于“地王”頻出,而倘若從會計的角度去詮釋這一社會現象,或許,問題會變得相對簡單。 我們首先來做一道算術題:假如。烈钥們r50萬元購買了一套住房,首付為10萬元,貸款40萬元,每月還貸2500元。10個月后,該房價格上漲60%至80萬元。小A將房賣出,凈賺28萬元(假設10個月共還本為5000元)?紤]到。临徺I該處房產的實際投入僅為12.5萬元,因此,該項投資的收益率竟高達224%(28萬元/12.5萬元)。 這就是財務中的杠桿效應,也是無數人熱衷于購房投資的關鍵原因之一:只要能從銀行貸款,房價的上漲就具有放大收益的效應,且貸款比例越高,這種效應就越大。當然,這種效應在房價下跌時也同樣發生。只不過,在多數人看來,房地產是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即使下跌,其下跌幅度亦有限。 2.唯一的杠桿產品 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在股指期貨推出前,除了商品期貨,房子一直是我國唯一一個帶杠桿效應的投資品種。因為,我國金融市場的投資品種有限,即便是僅有的這些品種,也都是同質的產品。而商品期貨的風險和門檻均太高,很少有人敢參與。 因此,站在這個角度上看,房市的火爆就在所難免。盡管推高房價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復雜,但是,在住宅建設業已出現過剩的我國市場,房價瘋狂上漲的動因更多是來自投資需求而非剛需。在這種需求之下,無疑,這一“唯一帶杠桿效應的投資品種”具有致命的誘惑力。 有朋友曾經講過她租房過程中的一個故事:她曾經碰到過一個特殊的房東,一家私企貿易公司。這家公司在前幾年的經營中積累了一定的資金,但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投資途徑,于是,把這些錢都變成了老板和老板親戚名下掛著的房子。 在中國,類似的企業肯定不在少數。而更為極端的情形則是,一些企業老板甚至干脆關閉了企業,把資金全部投入房市,做起了職業炒房者。 3.拓展投資渠道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金融產品就在一夜間成為洪水猛獸。而我國則因為在金融創新方面的相對保守而免遭巨大的沖擊,這似乎更讓人相信金融產品的原罪。有人甚至極端地提出,中國不需要金融產品。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華爾街的災難緣于對金融產品的濫用,而非金融產品本身。正如近期被譴責為“道德淪喪”的高盛,其營銷金融產品并無過錯,錯就錯在它允許對賭的另一方在私下做手腳。 2011年4月16日,一個新的杠桿性金融產品——股指期貨正式登陸中國資本市場。與推出前的預期相比,這一產品在上市十幾天內表現出的火爆程度和對資本市場的巨大影響力讓人始料未及。這至少反映出資金巨大的參與熱情。 政府推出股指期貨的初衷當然不是為了抑制房價。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這一新的金融產品正在吸引更多資金的進場,從而在客觀上起到分流熱錢的作用。假如我們可以選擇的投資品種更加多元化,熱錢的流向也會更加分散,房價也就更加容易回歸理性。 房價瘋漲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在房市過分瘋狂的階段,行政手段的介入是必須的、也是最有效的。但是,從長遠看來,完善我國金融市場的投資品種或許也是保證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的一個可供操作的思路。 經濟在發展,資金總要找到出口。
|